123查范文网 > 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设计大全(17篇)

| XY字客

高中教案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系统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阅读这些高中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如何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

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

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

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b.或c.或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四)、小结:

(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

(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

(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补充: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y=3x+4则与的距离为。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篇二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篇三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

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

总结。

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高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怎么设计 篇四

定义: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

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图形称为视图。一个物体有六个视图: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正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侧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还有其它三个视图不是很常用。三视图就是主视图(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侧视图)的总称。

投影规则: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即:

主视图和俯视图的长要相等;

主视图和左视图的高要相等;

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宽要相等。

在许多情况下,只用一个投影不加任何注解,是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和确定形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如图所示,三个形体在同一个方向的投影完全相同,但三个形体的空间结构却不相同。可见只用一个方向的投影来表达形体形状是不行的。一般必须将形体向几个方向投影,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形体的形状和结构。

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另外还有如剖面图、半剖面图等做为辅助,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

三投影面体系:

投影体系。

如图是第一分角的三投影面体系。我们对体系采用以下的名称和标记:正对着我们的正立投影面称为正面,用v标记(也称v面);水平位置的投影面称为水平面,用h标记(也称h面);右边的侧立投影面称为侧面,用w标记(也称w面)。投影面与投影面的交线称为投影轴,分别以ox、oy、oz标记。三根投影轴的交点o叫原点。

三视图的形成:

如图所示,首先将形体放置在我们前面建立的v、h、w三投影面体系中,然后分别三投影面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

形体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摆放位置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使形体的多数表面(或主要表面)平行或垂直于投影面(即形体正放)。

2)形体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位置一经选定,在投影过程中是不能移动或变更,直到所有投影都进行完毕。

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绘图读图方便和研究问题的方便。

在三个投影面上作出形体的投影后,为了作图和表示的方便,将空间三个投影面展开摊平在一个平面上。其规定展开方法是,如下图所示:

v面保持不动,将h面和w面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分别绕ox和oz轴旋转,使h面和w面均与v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即得如图所示的形体的三面投影图。

从上述三面投影图的形成过程可知,各面投影图的形状和大小均与投影面的大小无关。

外,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形体上、下、前、后、左、右平行移动,该形体的三面投影图仅在投影面上的位置有所变化,而其形状和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即三面投影图的形状和大小与形体和投影面的距离也即与投影轴的距离无关。因此,在画三面投影图时,一般不画出投影面的大小(即不画出投影面的边框线),也不画出投影轴。

如图所示,工程上,习惯将投影图称为视图,国家标准规定:v面投影图称为主视图;h面投影图称为俯视图;w面投影图称为左视图。

高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怎么设计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怎么设计 篇六

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辅、说过程以及说板书等六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与特点。

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是:

在初中学习过的三视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习三视图的定义和原则,推广到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说出三视图代表的几何体.

教材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探究:

1、三视图的特点以及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的作用.

2、如何通过三视图得到几何体的空间图形.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的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准确画出几何图形,也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

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三视图是利用物体的三个正投影来表现空间几何体方法,在教材中起着衔接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画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能由三视图想象立体模型,从而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的基本技能,通过三视图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重点。

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会三视图和几何体之间的互相转换.

2.教学难点。

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说学法。

1、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去联想,探索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清楚.

2、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中“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要求,也为遵循使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去联想、探索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1)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与现实生活接近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入课堂,为抽象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体现数学的概念与方法,表达数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于数学有亲切感.

(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扩充教学内容,并且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过程,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辅。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投影幕布展示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增加课堂的学习容量,使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凑自然.

五、说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由“问题情境”,“新知探究”,“即时巩固”,“归纳小结”以及“课后延续”五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和达到教学目标.下面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以及其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 篇七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

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

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

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

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

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b.或c.或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四)、小结:

(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

(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

(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篇八

数学备课(实验稿)。

教学内容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1。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十几减9。

后续知识:十几减6、5、4。

核心知识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学会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十几减8、7的算法、算理。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15-8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

2、先算:10-8=2,2+5=72为什么要加上5?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主题图。看一看,运动会上举行正在什么比赛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四句话可以归纳一下吗?

生:女生有15人,分两组比赛,第一组有8人。

男生有13人,也分两组比赛,第一自有7人。

生:女生第二组有几人?

男生第二组有几人?(板书)。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列式。

板书:15-8=。

师: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生1:可以用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生2: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生3:连减法。15-5=10,10-3=7。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动了脑筋。第一个同学用了想加算减法;第二个同学用了“破十法”,第三个同学用了练减法,第四个同学用了多减再补法。

3、重点“破十法”

哪种方法好理解呢?好,破十法比较好理解,我们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破十法的过程板书出来。学生说熟练。

15-8=先算:10-8=2,再算2+5=7。

4、练习“破十法”

13-7=先算:10-7=3,3+3=6。

三、小结方法,总结提升。

教师小结:观察今天学习的减法是什么样的减法呢?(十几减8、7,板书),我们要学会用破十法解决,其余的方法也可以用,但是破十法要掌握。

四、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1、第1题:计算。

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想加算减法。

2、第2题:看图计算,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说算理。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发现被减数变大,减数不变,差也变大,并且和被减数变化的幅度一样。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

15-8=7。

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连减法:15-5=10,10-3=7。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篇九

中间要停顿,圆点带个尾〔,〕。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

总结导语前,上下两圆点〔:〕。

有话说出口,也要用上它〔:〕。

并列分句间,圆点加逗点〔;〕。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打招呼,滴水下屋檐〔!〕。

惊奇与感叹,它也少不了〔!〕。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有话对人讲,也会被它围〔“”〕。

转折或注释,一横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一年级小学生语文《荷叶圆圆》知识点。

原文。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知识点。

字:躺、眨、展、蹲、呱、嘻、捧。

词:水珠、摇蓝、眼睛、翅膀、歌台、凉伞。

重点句子:

1、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2、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3、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4、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主要内容:

《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知识点。

字:睡、装、累、病。

词:照顾、郊游、窗户、愉快。

重点句子:

1、夜深了,月亮透过窗帘,看见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身旁有个背包,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

2、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

3、妈妈说:“珍珍,早点儿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

4、月亮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5、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赏析全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心愿。

我们来看看图,听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2)小朋友,你们听明白了吗?,说说你听明白了什么?

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篇十

适用年级:一年级所属学科:语文:

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

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任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二、自主识字。

1、独立思考:a.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b.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生字。

三、

品读课文。

1、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中的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a.分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b.仿说“弯弯的”“小小的”这样的叠词。c.用“()就像()”说一句话。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4、播放《小小的船》乐曲,闭目想象,坐到月亮上去,会看到什么呢?。

5、配乐表演。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小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歌?2.展示一下你查找的资料。成果: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放飞想象,背诵课文,交流查找到的月亮资料。资源:

多媒体教室、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投影网站:月亮网站http:///搜索引擎:百度评估: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课前准备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完成准备任务。按照老师要求,较认真的完成准备任务。基本按照老师要求,基本完成准备任务。没按照老师要求,准备不够充分。

分工协作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工合理。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小组成员分工基本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合理。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小组内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小组内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篇十一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体会减法的意义。

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读出减法算式。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在摆一摆中体会减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ppt、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随记复习回顾。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讲授新课。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

总结学生紧闭双眼,举出一只手,请老师口令,得数是几就伸几个手指头。

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去玩,大家看一下这四幅画,谁能把这四幅画串起来讲一个故事。

讲完后,请同学们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彩笔、铅笔等摆摆、画画,看谁用的方法最多。

师:从5个里拿走3个,可以用一种新方法--减法(板书),加法是已知两部分,求合起来是多少?减法是从总数里拿走或者划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原来有5个桃子,我们就写5,拿走3个,用符合“--”表示,减号读作减,拿走3个,就在减号后面写3.从5个里拿走3个,还剩下2个,我们就写“=”,读作:5减3等于2.写的时候注意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把这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大家再想一下:2-0的结果是多少。引导同学根据0的意义进行理解,并得出结果。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打开课本36页的自主练习。

学生做完后,老师进行批改,并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再进行讲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起来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认真思考后说给同学们听。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1.用圆片摆,拿着走3个,还剩2个。

2.在纸上画圆圈的方式,划掉3个。

3.运用5的组成。

同学上台演示。

同学起来读一下算式并说一下意思。

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摆摆画画填在课本上。

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选一个同学起来说说算式的意思,并且解释一下结果,为什么等于0.

手指指着第1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个题的意思。

手指指着第2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

1.还剩几个桃子?5-3=2。

2.还有几只蝴蝶?4-2=2。

3.还有几只青蛙?2-2=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忽略了减法的意义,导致练习题出现了问题。也没处理好学生操作中忽略的东西,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因此,以后教学中,必须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对于课堂后半节的组织更需要我去积极寻找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篇十二

数学备课(实验稿)。

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内容6--10的认识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2。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5和0的认识,数数。

后续知识:10以上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

核心知识点6--10各数的意义、顺序、组成、写法。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地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结合插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2、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

渗透的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6--10各数的组成、写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0一个也没有;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二、情境引入:

1、学习观察:课件出示情境图(12页)。提问:图上有什么?

2、学习提问:校园里有这么多小朋友和物品,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举例: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仿照例子提问。

大树有几棵?……。

三、学习新知。

1、“6”的认识。

(1)意义:出示“跑步的有几人?”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注意顺序)。

(2)用一根小棒代替一个小朋友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

(3)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4)“6”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

(5)“6”的写法。

2、“7”的认识。

方法同上。

3、“8、9、10”的认识。(同上)。

4、整体感知“6-10”。

(1)师:怎样在计数器上拔出6个珠子?体会:5个再拔一个就是6个。

(2)师:怎样拔出7个、8个、9个、10个呢?

体会6--10各数的顺序。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高中数学幂函数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篇十三

教材分析:

幂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的初等函数。?幂函数模型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引出常见的幂函数?.组织学生画出他们的图象,根据图象观察、总结这几个常见幂函数的性质。对于幂函数,只需重点掌握?这五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习中学生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因此在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类不同函数的表达式进行辨析。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幂函数和对象函数的学习经历,这为学习幂函数做好了方法上的准备。因此,学习过程中,引入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据幂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指数的指数式的大小。

知识点:幂函数的定义、五个幂函数图象特征。

能力点: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自主探究点:通过作图归纳总结幂函数的相关性质。

考试点: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易错易混点:学生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

拓展点: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研究幂函数指数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模式:导学案。

一、引入新课。

(一)回顾引入。

【师生互动】师:数学的内在美常常让我感动,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运算的完美性,

思考:由8、2、3、这四个数,运用数学符号可组成哪些等式?

生:探讨,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

师:我们知道对于等式。

1.如果一定,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建立了指数函数。

2.如果一定,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建立了对数函数。

设想:如果一定,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是也可以确定一个函数呢?

【设计说明】使学生回忆所学两个基本初等函数,为所要学习的幂函数作铺垫。

(二)观察下列对象: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元,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那么正方形的面是=。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5):如果某人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

【师生互动】师:(1)它们的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2)以上问题中的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结论。

生:(1)乘以1(2)求平方(3)求立方。

(4)求算术平方根(5)求-1次方。

师:上述的问题涉及到的函数,都是形如:,其中是自变量,是常数。

师生:共同辨析这种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异同。

二、探究新知。

组织探究。

1.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r)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是自变量,是常数。

如等都是幂函数,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样,都是基本初等函数。

【师生互动】师:1.幂函数的定义来自于实践,它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样,也是基本初等函数,同样也是一种“形式定义”的函数,引导学生注意辨析。

2.研究函数的图像。

(1)(2)(3)。

(4)(5)。

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作出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观察所作图象,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

师:引导学生应用函数的性质画图象,如:定义域、奇偶性。

师生共同分析:强调画图象易犯的错误。

【设计意图】(1)通过具体作图,可使学生加深对图象的直观印象,记忆比较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幂函数的的性质及图象变化规律。

生:观察图象,分组讨论,探究幂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变化规律,并展示各自的结论进行交流评析,并填表。

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定点。

师生共同分析幂函数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高中数学教学教研总结) 篇十四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形如的函数叫幂函数.

2、幂函数有哪些性质?(分析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像的特点.)。

(1)图像必过点.

(2)时,过点,且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向y轴方向延伸。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3)时,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向x轴方向延伸。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4)时,随x的增大,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在第一象限是函数.

【自我检测】。

1.指数函数是r上的单调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2.要使的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3.已知函数过定点,则此定点坐标为.

4.下面六个幂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试建立函数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1.函数的定义域是.

2.的解析式是.

3.是偶函数,且在是减函数,则整数的值是.

4.幂函数图象在一、二象限,不过原点,则的奇偶性为.

5.若不等式对于一切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6.若关于x的方程在有解,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篇十五

陈家孝。

[情境]《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任务]。

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三、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

一、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图片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三、展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资源]。

桂林简介。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山水概述。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2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唐人郑叔齐说此山“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诗曰:

3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评估]。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4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5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

高中数学幂函数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篇十六

教学任务分析: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五种常见幂函数的图像;

(2)结合幂函数的图像,理解幂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3)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

常见幂函数的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

幂函数的单调性及比较两个幂值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

教学情景设计。

问题。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形面积y=?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为x,那么正方体体积y=。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x,那么正方形的边长?y=?

问题5:如果某人x秒内骑车行进1千米,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y=(千米/秒)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1)?指数为常数。

1、即(是)。

2、(不是)。

3、(不是)。

定义域。

值域。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优秀7篇】 篇十七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集合的理解。

(2)有关计算。

(3)拓展延伸。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弟1、2题。

(1)知识与技能:同学们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法:。情景演示与引导学习相结合。情景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补救法,在授课中有意将学生导入误区,最后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计算,一定得减去重复的个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0